滿清奴才不是誰都能自稱的,連提督都不夠資格,否則會被罵

滿清奴才不是誰都能自稱的,連提督都不夠資格,否則會被罵

吳學華原創作品

我們在看一些清朝時期的影視劇時,經常會看到一些情節,一個滿清的大員對着皇上下跪磕頭,口稱“奴才”。

其實這是編劇不懂歷史,真正的滿清奴才,那不是一般人能夠自稱的,得有資格才行。

滿清入關之後鼎立中原,滿朝文武之間有滿官和漢官,整個滿清三百年,包括皇帝在內,滿人都是看不起漢人的,而漢官在滿官面前,也低人一等。

在順治、康熙、雍正三朝,八旗子弟因口角殺了漢人平民,根本不用抵命,最多罰一些銀子。不過,到了乾隆之後,爲了體現對漢人的器重,規定八旗子弟殺了漢人平民,也要接受刑罰,罰二十杖,坐監兩年。

受害人鬆口氣!寶林食安事件在遠百保單理賠範圍 額度達數億

滿清三百年,滿人是最尊貴的,排在第一位,其中以鑲黃旗爲至尊,然後依次是正黃旗、正紅旗、鑲紅旗、鑲藍旗、正藍旗、正白旗、鑲白旗。(入關後的清軍,收攏了不少漢人的軍隊,增加了漢八旗制度,但是漢八旗比滿八旗,低了好幾等,類似於附屬。可就是這樣的附屬,在清朝的中後期,作戰力最強,穩固了朝廷的統治)

第二位的是蒙古人,由於蒙古與後金聯盟且聯姻,幫助後金統治了東北,後追隨一起入關,所以功勞很大,封了八大蒙古王公,1、那王,即超勇親王;2、僧王,僧格林沁;3、羅親王,也稱阿拉善王;4、卓王,即科左中旗的卓哩克圖親王;5、那木濟勒色楞達王;6、達爾罕親王;7、色布騰巴拉珠爾的達爾罕親王;8、奈曼親王,即旗札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。

东部第1人!台东体中教练范希圣 取得现代五项运动国际教练证照

第三位是擡旗的人,擡旗有兩種,一種是下等旗人,擡到上三旗,通常是皇帝的親信或者妃嬪。雍正五年,河南巡撫加兵部尚書田文鏡,以政績突出,以正藍旗身份擡入正黃旗;乾隆寵信的和珅,原先是正紅旗,後被乾隆擡旗,入了正黃旗。另一個是咸豐皇帝喜歡的妃子慈禧,原先是鑲藍旗,被擡旗到鑲黃旗。

二是包衣擡旗,就像李衛那樣,起初只是王府內的包衣,後來雍正寵信他,把他擡旗,有了身份之後放出去當官。

旗人是主子,那麼,奴才又是怎麼來的呢?

那就不得不說八旗下面的包衣了,根據《滿洲實錄》記載,最初的包衣就是女真部族的下層成員、統治家族收養、接納的非血緣關係的家族、氏族成員和部分外戚族衆等。這種人的身份,纔是真正的奴才。

拉萨市开展春季专项检查护航校园食品安全

第一神 小說

包衣下面是賤民,就是沒有任何田產和主人的人,即便是做生意的、有功名在身的、當大夫的。只要是漢人或者其他民族的,都屬於賤民。賤民獲得旗主的恩准,可成爲包衣。

清朝初期的李士楨,原先是昌邑姓姜的,在“壬午兵燹”中被清兵擄去,是賤民身份,後來被正白旗佐領李西泉看中,認爲義子,直接由賤民成爲旗人,後官至廣東巡撫。但在順治和康熙面前,李士楨都沒有自稱“奴才”的資格。

在旗人面前,包衣就是奴才。在清兵入關之後,奴才的稱呼只允許在某些旗人的府內所用,還有皇宮大內的太監,公共場合不允許出現。康熙中期一度放開,有些漢官大臣爲了拍馬屁,也自稱奴才,康熙默允。

恭喜!李千娜第三胎生了 小名曝光

而在朝堂內(乾清宮)商議國事的時候,無論是滿官漢官,一律稱“臣”,只有在御書房那樣的私人地方,皇帝身邊的親信大臣,纔有資格自稱“奴才”。在皇帝私自召見某位漢臣的時候,漢臣爲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,也會自稱“奴才”。

諸如《康熙起居注》中記載: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臘月十三,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入宮,伏地口稱“奴才”……

“奴才”是一種榮譽,也是滿漢階級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。雍正即位之後,曾經下旨禁止漢官自稱奴才:“上以奴才既稱奴才者,而大臣亦稱奴才,甚不合體,禁止之……”

北京疾控提醒:孩子咳嗽总不好,当心是这种病

三天闪婚,天降总裁老公 三掌柜

有些滿官在奏摺中自稱“奴才”,也是允許的,但是漢官卻不行,就連湖廣總督那樣的從一品地方大員,都沒有資格自稱“奴才”。

铁皮屋烟雾弥漫 警破门而入屋内竟是彩虹烟分装场

雍正年間,連漢軍正白旗出身的湖廣總督、太子少傅楊宗仁,在奏摺中自稱“奴才”,都被雍正用御筆改正爲“臣”,也就是說,像楊宗仁這樣的朝廷大員,都沒有資格自稱“奴才”。

類似的還有一個叫高其位的人,是文淵閣大學士高天爵的長子,漢軍鑲白旗出身,幫助康熙平定三藩,遠征噶爾丹,立下汗馬功勞,雍正四年擡旗至漢軍鑲黃旗,官位是江南總兵,領提督銜,從一品。

就是這樣的大官,在奏摺中自稱“奴才”,都被雍正給改正過來了,因爲他還不夠資格。

那什麼樣的人才夠資格呢?

李衛就夠資格,雍正還沒有當上皇帝之前,李衛就是雍王府內的包衣,也就是府內的奴才,是名正言順的“奴才”。

那什麼人面見皇帝不能稱“奴才”呢?除了漢官之外,還有三種人,這三種人絕對不是奴才,而是主子。

堅守「一鐵律」正確理財 不擔心缺錢、退休金目標遙遠

第一種、皇親。皇帝的兄弟、叔伯、堂兄弟、表兄弟,還有子侄等等。這種人是皇族,天生就是主子,在皇帝面前,也是自稱爵位和名字。比如雍正的十三弟,奏摺中都是署名“總理事務和碩廉親王臣允禩”,面見時,口頭上自稱“臣弟”。

第二種、八旗的旗主。旗主是什麼身份,我就不多說了,電視劇裡演得不錯,旗主就是那麼狂,連和珅都不用放在眼裡,乾隆也要給旗主幾分薄面。

第三種、異性王。異姓王包括蒙古王、新疆部落首領、西藏BC、DL,以及清朝初期的藩王,就像吳三桂那樣的藩王,都是不用稱奴才的。

所以,奴才這兩個字,不是一般人能夠自稱的,有些漢官辛辛苦苦一輩子,就像曾國藩、左宗棠、李鴻章那樣的人物,都換不來這兩個字,反倒琦善那樣的人,卻有資格。

這項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期,才被淹沒到歷史長河中。

但是這幾年,奴才這個詞好像又被人利用起來了,在洋人面前,溫順得像個奴才,大家怎麼看呢?